国家药监局要求查处“本源威浪胶囊”等四种产品
当日,英大传媒研究院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英大传媒研究院学术指导委员会顾问杜祥琬、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智石智库秘书长朱敏等专家出席了仪式。
但由于天然气定价机制还未形成,导致进口天然气亏损比较严重,应采用国际通用办法,按可替代能源的比价来计算天然气定价。大家普遍认为,必须在全社会、全领域、全过程都强调加强节约,采取有力措施大幅降低能源资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努力用合理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李成玉建议,加快分拣加工环节的技术升级,提高资源利用的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培育和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同时,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再生资源行业的发展规划,并依托供销合作社系统现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快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体系建设步伐。但是,目前政府缺乏对循环农业的引导,扶持不到位,循环农业缺乏技术支撑,难以形成规模经营。在他看来,现在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实施水生态综合治理、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完善水生态保护格局,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此,吴晓青常委表示要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立节水型社会。
在此次全国政协常委会议上,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是常委和委员们关注的话题之一一位鄂尔多斯当地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煤炭增产6000万吨,意味着比2012年增产10%。需要强调的是,近十年来极端气候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出现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部门的强烈关注。
中国气象局跟国内的水利水文部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家等共同对三峡的气候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中国气象局在会上介绍了多年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服务情况,内容涵盖了三峡库区专项气候监测网的建设、库区气候立体监测、保障蓄水和水库安全运行的针对性预报预测服务、蓄水后三峡库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评估及服务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就三峡工程而言,相关地区甚至长江流域的整体监测和评估工作早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启动了,这也为现在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世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局为水利行业所提供的气候服务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链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长江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总共耗资2039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未来,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气候影响评估在桥梁建设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性也会相应提高,这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非常大。
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学委员会主席的代表詹丹亥卡在会上评价说:中国的三峡报告展示了一个大型工程建设和为大面积区域人口提供气候服务案例,体现了中国跨部门跨领域专家合作的成果和能力,中国气象局所介绍的集信息采集、气候观测和指标监控的科学研究综合平台体现了国家的发展实力。数据模拟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附近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明显的范围不超过20公里。在开幕的当天中午就举办了三峡气候服务边会,说明了世界气象组织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面对相关的争论,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7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举行了主题为气候为水行业服务三峡气候服务个例研究边会,并首次在国际会议上发布了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SPM)。
世界气象组织于4日发布了针对近十年极端气候研究的报告,展示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与成果。此外,分析还引用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综合了社会科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让分析更加立体和丰富。三峡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库区附近的气温具有微调作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的降温效应。在这个案例里,中国气象局通过一套成熟的气候监测系统,借助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进行气候模拟和对比,从而得出综合的结论。
三峡的气候评估不仅分析和研究了气候效应与重大建设工程的关系,更是中国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气候服务的科学实例。三峡水电站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
虽然三峡气候服务的评估报告主要是在中方科学家的努力工作下完成,但是其审核和公布的全过程都经过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此次边会也是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三峡工程主要有防洪、发电和航运三大效益,其中防洪是核心效益。
作为政府间气候服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延伸,世界气象组织1日召开了为期5天的政府间对话会议。评估团队利用长序列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三峡工程建前建后的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证明三峡工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面对近十年来全球普遍出现的极端气候状况,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对于大型人造工程的质疑。我们用特别具体的三峡案例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对国际社会质疑的回应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大背景,近年来发生在长江流域的重大旱涝事件是大范围的大气和海洋异常造成的,三峡水库的影响作用无论怎样评估都很小。此次边会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政府间气候服务框架系列会议的一部分,由世界气象组织气候与水利部门主任布鲁斯斯图尔特博士主持,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任宋连春进行了相关报告的展示,世界气象组织水文学委员会主席的代表詹丹亥卡进行了报告点评。
在开幕的当天中午就举办了三峡气候服务边会,说明了世界气象组织对此的重视程度,也印证了国际社会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度关注。在这个案例里,中国气象局通过一套成熟的气候监测系统,借助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进行气候模拟和对比,从而得出综合的结论。
未来,气候变化越来越显著,气候影响评估在桥梁建设和城市规划领域的重要性也会相应提高,这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非常大。就三峡工程而言,相关地区甚至长江流域的整体监测和评估工作早在工程开始之前就已经启动了,这也为现在的分析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资料。
面对近十年来全球普遍出现的极端气候状况,国际上出现了不少对于大型人造工程的质疑。中国气象局跟国内的水利水文部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家等共同对三峡的气候问题进行了整体分析。
【链接】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是中国长江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总共耗资2039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矫梅燕副局长也表示,针对三峡工程的评估是一个专项团队工作,类似的气候服务工作将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作为政府间气候服务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的延伸,世界气象组织1日召开了为期5天的政府间对话会议。需要强调的是,近十年来极端气候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出现已经引起了国际气象部门的强烈关注。
三峡的气候评估不仅分析和研究了气候效应与重大建设工程的关系,更是中国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气候服务的科学实例。三峡工程主要有防洪、发电和航运三大效益,其中防洪是核心效益。
数据模拟分析表明,三峡水库对附近的气候有一定影响,但影响明显的范围不超过20公里。三峡水电站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亿度。
评估报告认为,近50年来,三峡库区和降水的变化与西南地区、长江上游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虽然三峡气候服务的评估报告主要是在中方科学家的努力工作下完成,但是其审核和公布的全过程都经过了世界气象组织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此次边会也是与世界气象组织共同召开。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三峡工程可能对气候造成的影响以及与极端天气之间的关系,我们进行了专项评估。有人认为,是大型工程的建设导致了极端气候的频发,而极端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增大也为基础建设提出了更高的建设要求。评估团队利用长序列的历史资料,通过对三峡工程建前建后的条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证明三峡工程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我们用特别具体的三峡案例的科学研究成果作为对国际社会质疑的回应。
世界气象组织于4日发布了针对近十年极端气候研究的报告,展示一些相关的研究结论与成果。类似的评估在青藏铁路建设中也做过,由于一些铁轨要经过高原的冻土区,需要对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提出具体的要求,同时也要把工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在设计时就考虑进去。
面对相关的争论,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7月1日在瑞士日内瓦联合举行了主题为气候为水行业服务三峡气候服务个例研究边会,并首次在国际会议上发布了三峡工程气候效应评估报告的决策者摘要(SPM)。中国气象局在会上介绍了多年来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气候服务情况,内容涵盖了三峡库区专项气候监测网的建设、库区气候立体监测、保障蓄水和水库安全运行的针对性预报预测服务、蓄水后三峡库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评估及服务过程中积累的主要经验。
世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局为水利行业所提供的气候服务给予了积极的评价。此外,分析还引用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综合了社会科学专家的研究成果,让分析更加立体和丰富。